以慈悲心與同理心安置重建 Facebook Plurk Twitter

    八八風災之後,馬政府救災動作與社會期待出現落差,加上部分官員頻頻凸槌,引發國內外媒體的大量批評,社會也出現不甚諒解的看法。因此,有人開始從回憶裡檢拾10年前九二一大地震後的片段,去比較兩個時空背景完全不同的場景,但焦點卻普遍集中在有無發布緊急命令、動員國軍與召開國安會議等法制與程序的問題,很少去談最基本的「態度」問題。

        我以李前總統與央行彭淮南總裁的故事,以及當年執政黨制定「九二一震災重建暫行條例」的心胸,與大家分享當時居大位者、政務官員與執政黨面對災難的「態度」。

    李前總統在《九二一災區日記》寫到:「地震發生時,我還在書房裏...報告陸續送達,受災的範圍與情況也逐漸浮現。想到許多民眾在黑夜中等待援手,內心的焦急與傷痛,實在無法形容。得知國軍已經出發趕往災區,參與搶救工作,心雖稍定,但我仍盼天亮…想到屋倒人亡,民眾受苦的情景,我簡直一刻都無法等待。因此,車行到北一女中校門前,即決定不進辦公室,直接到松山機場,…九時五十分抵達南投,目睹屋倒、路壞、車毀的殘破景象,令人心痛。」對於投入九二一災後重建工作的我而言,每次看到這篇日記,仍忍不住心酸而淚水盈眶。但當時與後續的媒體報導,總是忽略這段往事。

    彭淮南總裁在《重建家園》提到:「由於災情嚴重,台北市大停電、停止上班…我在當天上午緊急召集同仁到行研商,決定提撥郵政儲金轉存款一千億元供銀行辦理九二一震災重建家園專案貸款…將貸款措施納入緊急命令中。」之後,本人因參與重建工作,常聽到彭總裁對央行同仁的精神講話:「公務員應該勇於任事,做事要有前瞻性,要有擔當,不要畏首畏尾。」當年的勇於任事、讓為「銀行的銀行」的中央銀行跳到第一線面對災民,幾年下來,九二一災後貸款利息補貼經費,持續由央行編列預算支應,幾位自嘲為「白頭宮女」的行員,仍默默守住業務。過去幾年,常有九二一受災戶因感佩央行的付出,希望組團前往央行致謝,皆被行事低調的彭總裁婉謝,要送給彭總裁的禮物至今還留在我的辦公室,「害」我常被受災戶奚落「不夠力」。

    1999年9月27日,地震後第七天,李前總統指示於行政院成立「九二一震災災後重建推動委員會」,災區縣(市)政府、鄉(鎮、市)公所亦隨後成立重建推動委員會。到了10月06日(第16天),經建會就提出「災後重建政策綱領」、「災後重建整體計畫」、「災區重建實質工作要點」,作為各級政府推動災後重建工作遵循的依據。而後因重建工作需要,決定制定「九二一震災重建暫行條例」,並廣納在野及民間團體的意見,總計至12月22日立法院第一次聯席審查會止,併案審查的版本有民進黨、新黨、行政院、蘇煥智與全國民間災後重建聯盟的民間版等。立院審議期間,不僅開放給民間代表進場旁聽、表達意見,當時擔任經建會副主委的薛琦也兩度邀請民間團體溝通。看看目前,莫拉克颱風特別法從通過行政院院會到完成立法不到一個禮拜,民間力量幾乎沒有參與表達意見的空間,就連莫拉克颱風災後重建推動委員會也在一開始就自負的定位在精英策略層級,「無需」地方政府參與,「災民代表」更得閃邊站,廣納民意竟然有那麼困難?也難怪政府會把分屬安置與重建階段的「組合屋」與「永久屋」混為一談,更難怪外界與災民會誤解政府要跳過「安置」直接「重建」。

    至於當時的媒體與民間對執政者的監督與批判,又是如何?從李前總統寫在《最高領導者的條件》的回顧:「台灣發生九二一大地震之餘,部分媒體誤導民眾,名為報導災區,實則借題發揮,大肆批判政府,平面媒體如此,電子媒體尤其誇張,令人錯愕。…某電視台將『名嘴』臧否時政的談話性節目搬到災區,直播鏡頭前淨是『政府什麼事也沒做』的罵聲。」 就不難看出一二。

    因此,我要期勉馬政府及其從政團隊,勇於面對批評,批評不是問題,問題在於「態度」,因為「態度決定高度,格局決定結局」。惟有去除「菁英治國」的迷思,懷著「慈悲心」與「同理心」才能做好後續的安置與重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