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讓台灣再扮 世界邊陲角色 Facebook Plurk Twitter

        台灣的石化產業是以逆向整合的方式所建立,在以國家的力量介入上游,並補貼中游業者的發展下,已成為涵蓋資本、技術、勞力密集的產業,上、中、下游產業關聯性強,是一個垂直整合體系(vertically integrated system)完整的產業。目前的石化原料工業,由中上游42家廠商所組成,主要設在仁武、大社、林園及頭份等四個石化專業區,從業人員約3.2萬人,1995年年產值約新台幣4,830億元,產品87%內銷,13%外銷。

         一般國際上衡量一個國家的石化工業,是以乙烯產能作為指標,1995年我國乙烯年產能為102萬公噸,需求量約207萬公噸,自給率約49%。若台塑六輕計畫於1998年完成,2000年完成擴大計畫,則年產能將增加135萬公噸以上,也就是說到了西元2000年,乙烯的自給率將達到83%。

         再就亞太地區石化市場而言,台灣石化產業過去以加工外銷為主,然而印尼、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等東南亞國家,正積極、且大規模的擴建乙烯石化廠,大幅提高該國的石化原料自給率,日本大商社也紛紛投入印尼石化工業的投資。預估四年後,東南亞各國的乙烯年產能將達到近九百萬公噸,約為台灣六輕、七輕完工後的三倍,亞太石化原料市場將出現供過於求的狀況,甚至回銷到台灣市場。台塑集團董事長王永慶更指出,六輕、七輕完工後,無法只靠加工出口,而必須直接銷售原料,且台灣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油品走向市場經濟,台灣唯有降低成本才能競爭。

         換言之,七輕量產後每年所生產的90萬公噸乙烯,已遠遠超過國內市場的需求量,且台灣石化廠以生產單一產品為主,關鍵性的中間體商業化製程技術又難以取得,在後進國家挾廉價勞力擴充產能,及石化原料低關稅的衝擊,將難以面對未來亞太地區石化原料市場的激烈競爭。因此,在關鍵性的石化製程技術難以取得下,台灣是否還依舊要維持這種以環境污染為代價,典型的第三世界國家產業模式,延續台灣在世界石化產業分工結構的邊陲角色。

         另一方面,由於石化廠的污染問題與當地社區經常發生環保糾紛,引起抗爭,且台灣現有石化工業區設廠已飽和,用地取得困難,加上國內地價高漲,投資設廠成本高,導致石化下游加工業大量外移。經濟部產業諮詢委員會決議的「石化工業兩岸分工體系」原則即是,中上游保持國內投資,下游全面開放赴中國大陸投資。

         未來六輕、七輕投產後,為了消化石化原料多餘的產能,以及為了提供原料給在中國大陸建立起產業規模的下游石化廠商,除了部份內銷台灣市場外,可能會透過專用港轉銷中國大陸,亦即台灣負責中上游生產,中國大陸作為中下游生產基地的空間分工模式。

         因此,站在區域發展的觀點,我們必須考慮:台南縣是否有必要在這種錯誤的發展模式下,引進高污染的上游石化業,作為基礎資源型工業的生產基地。

註:《勿讓台灣再扮 世界邊陲角色》論述整理自台灣大學建築及城鄉發展基金會《台南縣沿海地區發展觀光休閒漁業規劃計畫-21世紀宣言:一個資源永續發展的新方向:臺灣台南沿海生態旅遊發展個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