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南瀛到雲嘉南 風景區成立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蘇煥智在就職後,隨即指示撰寫《南瀛國家風景區資源說明書》,並於2001年12月25日函請交通部觀光局依《發展觀光條例》與《風景特定區管理條例》,將台南縣北門鄉、將軍鄉與七股鄉沿海地區劃設為海岸型國家級風景特定區。

        2002年3月27日,上任不久的游錫○院長發表行政院九十二年度施政方針,宣布以挑戰二○○八做為施政目標,研議一項為期六年,包含經濟、人文與生活三個面向的國家總體建設計畫,以積極開創台灣在世界舞台上的新定位。

        台南縣政府在獲悉行政院的施政方向後,即將《南瀛國家風景區資源說明書》提送交通部觀光局,爭取納入《挑戰二○○八:國家發展重點計畫》,表達申設國家風景區的強烈企圖。

        這項以《挑戰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畫》為名稱的施政計畫經5月28日行政院第2785次院會通過,並於5月31日核定。《挑戰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畫》共有十項計畫,其中一項攸關七股命運的《觀光客倍增計畫》,將「雲嘉南濱海旅遊線」納入「開發新興套裝旅遊路線及新景點」中,準備建設雲嘉南濱海地區成為新興的國際級觀光帶,藉以帶動地方鹽田、養殖產業轉型發展成產業觀光及生態觀光,創造就業機會,維繫地方社經發展。

        7月10日,交通部所提《觀光客倍增計畫》經行政院核定,「雲嘉南濱海風景區」的劃定與規劃正式納入《挑戰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畫》。

        8月22日,陳水扁總統視察台南縣濱海地區,參觀將軍漁港與七股潟湖等濱海景點,除表態支持南瀛濱海國家風景區計畫外,並宣示將儘速成立「雲嘉南濱海國家風景區」籌備處。

        9月2日,台南縣政府率先成立「南瀛濱海國家風景區推動委員會」,由縣長室秘書陳俊安擔任首任執行長,籌備處於9月底進駐七股台鹽閒置辦公室,成為濱海地區第一個成立專責組織的縣市。

        2003年8月6日,雲嘉南濱海風景區經觀光局評鑑小組評鑑為「國家級風景區」。

        11月21日,行政院公告核定「雲嘉南濱海國家風景區」的範圍。雲嘉南濱海國家風景區北起雲林縣牛挑灣溪,南至台南市鹽水溪,東以台17線為界,西至海岸線向西到海底等深線二十公尺處。陸域面積33,413公頃,海域面積50,636公頃,合計84,049公頃。

        區內的遊憩據點依其所在地點、資源特性與活動類型,區分為「雲嘉」、「南瀛」與「台江」三大系統。其中,雲嘉系統位於本區北段的嘉義、雲林兩縣境內,旅遊重點以外海離岸沙洲特殊地理景觀、漁港、濕地及歷史悠久的廟宇為主軸。南瀛系統位於本區中段台南縣境內,景點較具多樣性,包括潟湖及沙洲等地理景觀、黑面琵鷺及紅樹林生態系等生態景觀、鹽田產業、廟宇及濱海遊憩據點。台江系統則位於本區最南段的台南市安南區,遊憩活動以四草地區的古蹟遺址參觀與生態觀賞為主。

        位於台南縣的南瀛系統,北起八掌溪,南至曾文溪,範圍包含北門鄉、將軍鄉與七股鄉,區分為「北門次系統」、「七股次系統」與「黑琵次系統」。其中,北門次系統包括雙春濱海遊憩區、海濤濱海渡假區、蚵寮漁村體驗區、北門鹽場遊客中心、井仔腳瓦盤景觀區、東隆宮宗教文化區、蘆竹溝飛行遊憩區、北門潟湖景觀區;七股次系統包括馬沙溝濱海遊憩區、將軍港灣遊憩區、青鯤鯓扇鹽遊憩區、鹽山遊客中心、七股潟湖景觀區及藍色公路、網仔寮汕遊憩區、紅樹林生態教育園;黑琵次系統包括黑琵國寶特賞區、黑琵遊客中心、正王府濱海景觀區、頂頭額汕踏浪區、六孔赤嘴仔遊憩區。

        12月24日,交通部觀光局轄屬第12個國家風景區-雲嘉南濱海國家風景區,在陳水扁總統主持下正式掛牌成立,管理處設於台南縣北門鹽場,處長由觀光局澎湖國家風景區管理處副處長洪東濤出任。

        至此,長久以來一直處於台灣邊陲的雲嘉南濱海地區將依據《雲嘉南濱海觀光發展計畫》,正式進入以觀光遊憩為發展主軸的新階段。

        反對濱南案所提的替代方案(七股潟湖風景特定區)終於實現,中央政府甚至把我們畫的餅變大了:從「台南濱海」到「雲嘉南濱海」!

◎管理處落腳北門

        鹽田是台南縣頗具特色的產業景觀,也是一個具有土地拓荒背景的人文景觀,特別在台灣鹽業沒落,鹽田面積日益減少之際,台南縣仍然擁有北門與七股兩大鹽場,更顯現其獨特性與可貴性。

        台灣鹽業的發展開始於明朝永曆十九年(1665年),由鄭經的參軍陳永華在瀨口(現今台南市西南郊鹽埕一帶)開闢「瀨口鹽場(瀨北場)」;到了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元),台灣府知事蔣毓英又在現今台南縣永康鄉鹽行村洲仔尾一帶開闢「洲仔尾鹽埕」,並以新港溪(現今鹽水溪)為界劃分成「洲南場」與「洲北場」;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又在高雄增闢「瀨南場」、「瀨西場」與「瀨東場」。

        這六個鹽場的原址歷經水災的摧殘,或合併或遷移;其中,位於洲仔尾的「洲北場」在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因水災改遷到安定里(現今七股鄉公所南邊的鹽埕地),而「洲南場」也在清道光五年(1825年)遷往嘉義縣的布袋嘴;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安定里的「洲北場」又毀於水災,三年後再遷往北門鄉舊埕一帶。至於,位在現今高雄縣彌陀的「瀨西場」則在清咸豐七年(1857年)遷往、並併入「瀨南場」,而「瀨南場」也於1914年,因高雄港與都市發展而廢棄;另一個位在現今高雄市小港區的「瀨東場」則在清嘉慶五年(1800年)遷往現今佳里鎮龍安里外渡頭的「大田場」,清嘉慶二十三年(1818年)再遷往現今北門鄉永華村的「井子腳」。

        1895年日本佔領台灣後,即行廢止鹽的專賣制度,完全開放自由產售,對鹽業不加管理,鹽田因而日漸荒蕪,到了1898年,由於日本本土缺鹽,因而再度實施鹽的專賣制度,並且制定鹽田開鑿補助辦法,積極鼓勵鹽民修復鹽田,開闢新鹽場;其中,北門鹽場的蚵寮鹽田與王爺港鹽田,以及七股鹽場都是在這個時空條件下開闢出來的。

        北門鹽場開發期較早,曬鹽場區大抵上是屬於瓦盤鹽灘,這些鹽灘在台鹽停止曬鹽後就處於閒置狀態,但因許多瓦盤鹽灘仍保持得相當完整,形成相當特殊的景觀。此外,具有日式風格的「北門鹽場辦公室區」與「洗滌鹽工場區」建築群,也與新建的場務辦公室形成強烈對比,加上場區位置交通便利,具有再利用的意義與價值。

        2002年底,剛成立的南瀛濱海國家風景區推動委員會,就開始著手清理閒置荒蕪的北門鹽場,計畫做為區域型的旅遊服務中心。2003年,台南縣政府投入500萬元進行初步整修,直到雲嘉南濱海國家風景區確定設立後,台南縣政府即向交通部觀光局建議將雲嘉南濱海國家風景區管理處設置在北門鹽場。

        2003年5月8日,觀光局蘇成田局長現勘北門鹽場,初步認同管理處設置在北門鹽場的適當性,包括區位、空間與可立即使用。

        7月17日,台南縣政府在北門鄉舉辦「北門鹽場閒置空間再利用說明會」,明確與地方民眾溝通爭取設置風景區管理處的構想,獲得民眾的支持。

        12月24日,雲嘉南濱海國家風景區成立,管理處設於台南縣北門鹽場。

         爭取設置管理處的努力,終於獲得成果!

雲嘉南濱海國家風景區管理處--臺南縣政府

◎鹽業文化新風貌

        1934年日本國內化學工業日益發展,工業用鹽需求量日鉅,加上日本人對台灣所產的工業用鹽甚感興趣,於是派員到台查勘,經評選擇定七股鄉下山仔寮附近三千八百多甲的土地,並訂定分期開發辦法;第一期工程計畫面積為393甲,大部份為海灘地,原訂三年完工,但因工程進度不順,延至1938年四月才完成,總計開闢面積為363甲,稱為七股台鹽區,因為它比鄰側的南鹽區較早開闢,又稱為舊台鹽。

        七股鹽田第一期工程完工後,日本政府因二次世界大戰擴大,需鹽恐急,為擴充產能,於是在1938年六月成立南日本製鹽株式會社,並著手興建新鹽田,新的擴建計畫仍然以台灣製鹽株式會社(佔投資額二成)為主體,加上東京大日本鹽業株式會社(佔投資額五成)與台灣拓殖株式會社(佔投資額三成),總共集資一千萬日元,總開墾面積為2,684甲;其中,採鹽面積約為1,137甲,於1942年完工。因新闢鹽田屬於南日本製鹽株式會社所有,故稱七股南鹽,以區別原有的七股台鹽。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長官公署接收經營台灣鹽業,1946年改由鹽務機關接管,全台共有鹿港鹽場(鹿港鹽田)、布袋鹽場(掌潭鹽田、布袋鹽田、新塭鹽田、虎尾寮鹽田)、北門鹽場(蚵寮鹽田、王爺港鹽田、井仔腳鹽田、北門鹽田)、七股鹽場(台鹽鹽田、南鹽鹽田)、台南鹽場(安順鹽田、鹽埕鹽田、灣裡鹽田)與烏樹林鹽場(烏樹林鹽田)等六場。七股鹽場在1946年九月的一場颱風過境,堤防潰決,海水氾濫,使得鹽田瀕臨全毀,直到1948年才全部修復,恢復晒鹽。

        1970年,台鹽成立新鹽灘開發工程處,開發海埔地鹽灘,位於青鯤鯓東側的馬沙溝鹽區與後港鹽區就是在1977年開發完成的,總計面積750甲,而後歸入七股鹽場,使得七股鹽場成為台灣最大的鹽場。

        台灣鹽業走過三個世紀後,在進入二十一世紀時,卻面臨了戲劇性的考驗:2001年人工曬鹽景象消失了;2001年至2002年春天,部分鹽業歷史建築因應台鹽公司民營化減資作業,被「騰空繳回」;2002年5月機械曬鹽作業也喊停。當年5月16、17、18日台鹽公司與台南縣政府合辦了「338年的汗水,12萬天的感恩-再會吧!我們的鹽田」紀念活動,在七股鹽場採收了最後一塊鹽田,為台灣鹽業338年的曬鹽史畫下一個句點。

        民營化減資作業影響所及,連當年以保存台灣數百年的鹽業文化資產為目的,並希望透過研究、文物典藏、展覽與教育活動,使台灣鹽業文化得以保存、傳承及再發展的「台灣鹽業博物館」,也都在考量營運成本下,隨著減資作業而繳回國有財產局,交由台南縣政府代管。

        由於台灣鹽博物館是目前台灣唯一的鹽產業博物館,是雲嘉南濱海國家風景區的重要觀光資源,具有深刻的歷史價值。因此,台南縣政府在接管後,除了著手整合濱海相關鹽產業觀光資源,並成立跨局室執行小組及籌備委員會,蒐集由日治期間到現代與鹽相關的文物近萬件,充實館內文物典藏外,也認知到博物館經營及預算籌措不易,計畫將經營管理權轉交給教育部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惟為因應轉移過渡期,台南縣政府決定採取「操作管理-移交(OT)」方式,委託專業團隊經營,2004年12月20日,由台鹽公司退休人員組成的「鹽光文教基金會」取得二年期的經營管理權。

        2005年1月22日,台灣鹽業博物館開館營運,昔日鹽工辛苦工作的情景與鹽業文化的歷史記憶,鮮活的呈現在每一位進入鹽博館的遊客眼前。

        除了台灣鹽業博物館外,台南縣政府也提出以台灣鹽業博物館為中心,結合鹽業、鹽份地帶文化、鹽鄉聚落、鹽民生活及生態保育的《台灣鹽博物館文化園區計畫》。園區中規劃有曬鹽區、親水區、鹽場生態區、戲水區和台鹽展售區,以重現鹽場風貌,並增加了園區的商業活力。此外,也計畫在鹽田體驗外,進行文化鹽田的復曬工作,以完整呈現台灣鹽業文化風貌,並計畫透過大型活動帶動觀光人潮,使七股沿海成為國際級的鹽業文化地帶。

        期待作為台灣鹽博物館文化園區核心的台灣鹽業博物館經營主體早日確定,也期待台灣鹽博物館文化園區在整合鹽山、鹽業博物館及文化園區等地域文化資產後,能使得傳統製鹽業和台灣老鹽工的動人歷史,再度躍上時光舞台。

台灣鹽業博物館--陳俊安

鹽山一景

◎將軍漁港多元化

        台南縣原有的北門、馬沙溝(原稱將軍漁港)、青山、下山等漁港是利用海岸砂洲後側的潟湖水域或鹽田、排水溝的水道,依其天然地形而興建,港面積狹小、水深不足,航道受漂砂影響進出困難,以經營拖網、刺網及定置網漁業為主。

        為了解決台南縣漁港的困境,突破漁業發展的限制,政府自1991年,即於《台灣第二、三期漁港建設方案》中編列經費辦理將軍漁港(原稱中心漁港,1999年命名為將軍漁港,而原有的將軍漁港改為馬沙溝漁港)的各項建港工程,至2001年合計10期,已完成西南航道新口及將軍漁港外廓防波堤、泊地28.30公頃、碼頭2,900公尺、陸上設施31.80公頃,總投入經費25.8億元。已在2001年10月25日舉行啟用典禮。

        將軍漁港建港完成後,除作為台南縣漁船停泊、漁貨拍賣外,由於港區廣闊,陸域腹地達80公頃且綠地達10公頃,加以鄰近有台鹽公司的鹽田及馬沙溝海水浴場,具有發展為漁貨直銷中心及多功能休閒漁港的潛力。

        為了發揮將軍漁港的潛力,蘇煥智上任後,即提出《將軍漁港觀光魚市計畫》,希望在提升漁港原有的漁業功能外,融入觀光產業觀念,以觀光多元化發展方式來活化漁港,使將軍漁港能夠由單一生產功能變身成為兼具漁業觀光、產業發展及休閒娛樂等多元功能的現代化漁港。

        2002年,連續三年在將軍漁港舉辦「南瀛全國創意漁舟錦標賽」系列活動,為漁港轉型暖身造勢。活動期間,將軍漁港湧進數萬人潮,在星空下品嚐南瀛道地風味的虱目魚大餐,在陽光下觀賞競爭激烈的漁舟錦標賽,熱鬧無比。

        2005年1月23日,投資八千萬的將軍漁港觀光魚市完工落成。

        除了觀光魚市的興建計畫外,台南縣政府為了讓將軍漁港具有發展觀光漁港的優勢,透過逐步綠化、美化方式,打造漁港週邊環境,興建一座面積達3萬3千多平方公尺的休閒生態公園。

        期待在觀光魚市正式營運後,將軍漁港可以搭配濱海地區的觀光景點,蛻變成門庭若市的新興觀光漁港,讓到這裡來的遊客可以邊享用現撈現煮的海產,邊欣賞海景及遊船。

◎輔導膠筏合法化

        1996年後,隨著反濱南運動的逐漸升溫,七股地區豐沛的生態資源也逐漸獲得青睞,每逢假日遊客如織,搭船遊七股潟湖尋訪沙洲,成為熱門的旅遊項目,但隨之而來的舢舨漁筏管理問題,也開始蔓延開來。

        上任後的蘇煥智,隨即指示農業局草擬娛樂漁筏管理辦法,2002年5月13日,在七股鄉公所舉辦「台南縣潟湖區舢舨漁筏兼營娛樂漁業管理辦法座談會」,確認娛樂漁筏航行的水域、申請程序與安全規範等。同年9月,《台南縣潟湖區舢舨漁筏兼營娛樂漁業管理自治條例》草案出爐,送經議會三讀通過。

        2003年1月16日獲得農委會修正通過,2月12日正式公佈實施,成為全台首例。

        至2005年7月底,台南縣合法申請的娛樂漁筏總計有31艘,分佈在七股潟湖周邊漁港或碼頭:西寮漁港、下山漁港(龍山)、海寮漁港、六孔水門(水產試驗所前)與南灣(潟湖最南端)等,而縣政府為了提升旅遊品質,也藉由《南瀛內海藍色公路暨沿岸城鎮地貌改造計畫》展開聚落碼頭的興建與景觀工程。

◎藍色公路得冠軍

        台南縣海岸地帶在潮汐、季風及河川輸沙的作用下,孕育了豐富的濕地生態景觀,有沙洲、潟湖、紅樹林、防風林、以及運用當地潮汐特性和潮間帶開發而成的漁塭、鹽田等多樣性的地理景觀。在反濱南陣營所提的替代方案(七股潟湖風景特定區)中,就提出「構建一條北接布袋港,南接七股潟湖風景特定區內各沙洲區停泊棧橋、曾文溪口遊艇碼頭區、安平港的完整藍色公路網,再搭配曾文溪國姓橋、西港遊艇碼頭的溯溪路線,發展藍色旅遊」的構想。

        2002年10月,台南縣政府依據行政院《挑戰2008-國家重點發展計畫-水與綠建設計畫-地貌改造與復育》提出《南瀛內海藍色公路暨沿岸城鎮地貌改造計畫》,由北而南規劃有五個主要碼頭:蚵寮、北門、馬沙溝、青鯤鯓和龍山;另於其它具潛力的景點設置13處渡頭:黑面琵鷺賞鳥亭、南灣、十五孔、六孔、海寮、網仔寮汕、西寮、鹽豐橋、鹽興橋、井仔腳、永隆溝、蚵寮及南鯤鯓等。

        《南瀛內海藍色公路暨沿岸城鎮地貌改造計畫》經內政部營建署《城鎮地貌改造-創造台灣城鄉風貌示範計畫(競爭型)》評審委員評選獲得第一名,並核定補助七千萬元,投入渡頭或碼頭設施、漁村和聯絡橋樑的建設。

        在聚落碼頭或渡頭等基礎建設啟動後,台南縣政府再提出「南瀛內海藍色公路」的規劃構想,試圖重新佈置一條可以串聯與組織沿海地景的新航線,北起於急水溪畔的南鯤鯓,經頭港大排進入北門潟湖、將軍溪口、北航道、南航道,迄於七股潟湖,並打通七股潟湖西南端的大潮溝串聯黑面琵鷺保育區,然後將航線延伸至曾文溪口。

        這條藍色公路可以將原本僅供漁業生產的水域,擴大為兼具觀光和生態教育的藍色公路,從水路的觀點來引導遊客欣賞與體驗沿海地區生態與景觀的豐富性和多樣性,同時也為漁村經濟注入新的活力。

南瀛內海藍色公路暨沿岸城鎮地貌改造計畫

◎La New投資七股

        La New公司相中在西濱快速道路以西、青鯤鯓以南,台鹽公司民營化減資後由台南縣政府代管的300多公頃土地,預計投資30至40億元,興建五百間客房以上的五星級生態渡假村。

        2005年10月6日,La New公司與台南縣政府在七股鹽業博物館簽下備忘錄。熱愛生態活動的 La New公司董事長劉保佑在致詞時表示:自己熱愛生態活動, La New公司也以注重健康為號召,生態村的開發一定會符合生態的要求。

        這是 La New公司第一個觀光休閒產業,也是七股鄉第一個可能的大型生態遊憩中心投資計畫,雖然備忘錄沒有法律效力,未來的規劃與相關程序還需要一段時間,但不管如何,LA NEW公司青睞七股,計畫投資符合生態要求的渡假村,讓《蘇煥智版的台南濱海國家風景區》又向前跨了一步。

        遺憾的是,《濱南工業區開發計畫環境影響評估報告書》審查結論及《環境影響評估報告書》摘要的公告,又讓這一步停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