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風雨 河川改道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要談七股潟湖的滄桑史,就得先談談台南縣境內最大的河流-曾文溪。因為,在台南縣(昔日嘉義縣、安平縣的各一部份)舊疆域的變遷史中,曾文溪的改道一直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曾文溪發源自嘉義縣阿里山的水山,流經楠西、玉井、大內、官田、麻豆、西港、七股等鄉鎮,最後由台南縣七股鄉五塊寮與台南市安南區土城仔青草崙間入海,全長136.9公里,流域面積1,212平方公里,是台灣第四大河川。依據《諸羅縣志》卷一封域志山川條的記載:「麻豆之南曰灣裏溪,發源於X吧哖內山,南過五步山練、大武X二山,合卓猴山之流於石仔瀨,西流為茄拔溪,至於新社。南合烏山頭之流,過赤山,至於灣裏,過蘇厝甲、檨仔林、蕭X,西出為歐汪溪。」再依據續修《台灣府志》卷一封域志山川條的記載:「諸羅縣灣裏溪,在縣治南七十里,源自於X吧哖社內山,南過大武X山合卓猴山之流,逕石仔瀨,過赤山出歐汪溪入海。」

        綜合這些記載與荷據時期的各類海圖與地圖來看,灣裡溪就是現在的曾文溪,而它的下游在清朝初期就是經由歐汪溪(現在的將軍溪)入海。

        到了道光三年(1823年)七月間,因連日豪雨,山洪暴發,使得原來流經蘇厝甲與檨仔林間,北轉蕭X社,由漚汪西流入海的灣裡溪挾帶內山崩陷的泥沙,決堤改道經管寮向西,主流由鹿耳門流注入台江內海,支流在鹿耳門東邊向南,由安平角大港口入海。

        在姚瑩所著作的《東槎紀略》中有關籌建鹿耳門砲台的記事,也提到了這場大風雨以及台江內海的陸浮情形:「道光三年七月台灣大風雨、鹿耳門內海沙驟長變為陸地......,七月風雨海沙驟長,當時但覺軍工廠一帶沙淤廠中,戰艦不能出入,乃十月以後北自嘉義之曾文,南至郡城之小北門外四十餘里,東自洲仔尾海岸,西至鹿耳門內十五六里,瀰漫浩瀚之區,忽已水涸沙高變為陸埔,漸有民人搭蓋草寮居,然魚市自埔上西望鹿耳門不過咫尺,北線內深水,二三里即淺水,至埔約五六里,現際春水潮大,水裁尺計,秋冬之後可以撩衣而涉,自安平東望埔上,魚市如隔一溝,昔時郡內三郊商貨皆用小船,由內海驟運至鹿耳門,今則轉由安平大港外始能出入。」

        從這些記載中,我們可以肯定的說:台江內海在西元1823年七月的那場大風雨之後,漸次淤積浮為陸地,而今日風貌的由來,曾文溪的改道更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台江內海陸浮後,內海海岸線向西挺出,連帶的引發疆界之爭與爭佔陸浮地的控訴案件。道光七年,台灣道台孔昭虔指派委員,會同當時台灣縣與嘉義縣二縣勘查丈量縣界,並開始貼出公告招人前來墾殖;其中,嘉邑界內部分(溪北),由洪里、黃軍等16股首招佃開墾,後經作成72份分配,由東邊分配至西邊,所剩餘留下的部份稱作「公地尾」,由三股首、七股首、九股首招佃開墾者,稱作「三股」、「七股」、「九股」,至於台邑部份(溪南),則由富豪士紳申領,再招來各地無資的佃農從事開墾,並以招來的佃農出身地為村名,如中洲寮、學甲寮等;移民成為該地的佃戶,富豪則成為墾戶,向政府繳租而向佃戶徵收一定的租穀,稱為大租;這些富豪在其墾區內多設置有公館,並有以墾戶名作為村落名稱者,如本淵寮即為黃本淵所有墾區的佃戶聚居的村落。

        從此,開始了這塊新生土地的開發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