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台江 可泊千舟 Facebook Plurk Twitter

        台南縣背山臨海,東高西低,溪流湍急,三百多年前所轄區域是一片叢林荒地,僅有西拉雅(Siraya)、浩安雅(Hoanya)、大武X社、芒仔芒社等平埔族散居在今日的新化鎮(大目將社)、新市鄉(新港社)、善化鎮(目加溜灣社)、佳里鎮(蕭X社)、麻豆鎮(麻豆社)、東山鄉(哆咯嘓社)與玉井鄉(大武X社、芒仔芒社)。

        滿清道光年間以前,沿著現在的將軍鄉山子腳西邊(古歐汪溪出海口)、七股鄉篤加(古卓加港),西港鄉蚶西港(古含西港)、西港鄉西港(古西港仔港)、安定鄉管寮(古菅寮港)、安定鄉安定(古直加弄港)、安定鄉港口(灣港口,亦即目加溜灣港的港口)、永康鄉洲仔尾(古洲仔尾)、台南市市區(歷郡城)、台南市南郊鹽埕南邊等地,是當時的內陸海岸線,海岸線的外面,從南邊的二層行溪,到北邊的安平鎮就有七鯤鯓(一鯤鯓即安平鎮、二鯤鯓即今億載金城、三鯤鯓就是現在的億載金城南邊對岸處、四鯤鯓就是現在的下鯤鯓、五鯤鯓就是現在的台南市喜樹、七鯤鯓就是現在的台南市灣裡);其中,由二層行溪到喜樹間的內海稱為喜樹港,喜樹港的北邊有北線尾島,該島與安平鎮之間稱為大港(大貝港的簡稱,又稱南口),北線尾島的北邊有隙仔嶼,北線尾島與隙仔嶼之間的隙口稱為鹿耳門港(又稱北口),而北線尾島東邊沿島的內海稱為北線尾港,在隙仔嶼的北邊到現今台南縣與嘉義縣界之間,還有加老灣、青鯤鯓、馬沙溝、青峰闕、海翁汕、北門嶼與南北鯤鯓等沙嶼。

        這一大片由內陸海岸線與離岸沙嶼所圍成的水域,就是古稱的「台江內海」。

        荷蘭人Ludwig-Riese在他的日記裡記載著:「在1624年的八月間,把可用的東西都搬運到台灣......,他們(荷蘭人)在那海港裏,發現了許多中國船,就知道這個地方實在是日本人運去了許多鹿皮、絹絲與糖的商業中心。因此,他們馬上在海港前的小島築城。」

        Ludwig-Riese的日記中所提到的海港就是現在的安平,也就是當時台江內海畔的台窩灣(Tayowon),而築城的小島就是當時的一鯤鯓。該城建於崇禎三年(1630年),初名為俄倫治城,後改名為熱蘭遮城,到了永曆四年(1650年),荷蘭人又在赤崁構築普魯民遮城,作為政務廳,治理台灣。

        1661年,鄭成功率領兩萬五千名士兵進攻台灣。1662年,鄭氏將荷蘭人逐出台灣後,便擇居在熱蘭遮城,並將一鯤鯓改為安平鎮,普羅民遮城改稱為承天府,合稱東都,另設天興、萬年二縣,聘請陳永華等屯田開荒,招來大陸漢人墾植,並開始迎接明朝宗室遺臣來台。

        從這段記載中,我們可以知道,早在荷蘭人到台江之前,中國人與日本人就已經在安平進行商業交易了,而且,明末清初的郡城-台南市也以台江內海為屏障,成為當時台灣島內的政治、軍事、教育、文化與經濟等的中心。

        所以,我們說台江內海是台灣開拓的源流,應不為過!

        然而,這片面積廣達三、四百平方公里、「可泊千舟」的浩瀚內海那裡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