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輕遊台灣∥國光石化的故事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謝志誠 2011/07/10

        過去十餘年,因為投入九二一集集大地震災後重建工作,難以再顧及其他社會議題的發展。二○一○年底起,看著反八輕運動,也就是後來的反國光石化運動,逐步進入關鍵時刻,除了參加遊行、吶喊壯聲勢外,總有想要跳下去的衝動,但就在顧慮這、顧慮那之間,一日復一日。二○一一年初,彰化環保聯盟理事長蔡嘉陽來找我,希望我出點意見。我説,最近幾年環境運動型態已經改變,運動者進進出出,當下的參與者又怎麼想?退出現場有一段時間的人,能給戰場的勇士出什麼意見?

         在進一步了解之後,我發現還沒有團體或個人為反八輕或反國光石化記事,經驗告訴我,這會很可惜。因此,我很快的作出承諾,繼記錄反對「濱南工業區開發計畫」運動歷程的《黑面琵鷺的鄉愁》、《黑面琵鷺的鄉愁續篇》及《黑面琵鷺來過冬》後,來一項我做得來的事──寫寫八輕的故事。

         在八輕之前,六輕之後,有一個七輕。七輕是濱南工業區開發計畫的一部分,由東帝士與燁隆集團於一九九四年十二月提出,歷經五年的環評,至一九九九年十二月有條件過關;而後,環評審查結論及「環境影響評估報告書(定稿本)」又花了六年多,才於二○○六年一月十九日公告,前後共計十一年二個月。隨後啟動的區域計畫委員會裡,台南縣政府列舉「水資源排擠」、「危害漁民生計」和「破壞自然生態」等十大理由,不同意提供縣管土地供作工業區使用,終於說服內政部於二○○九年九月駁回濱南工業區土地報編申請。至此,濱南工業區開發計畫走入歷史,預定地的一部分,被劃入「台江國家公園」範圍,七股潟湖及曾文溪口黑面琵鷺棲息地,被完整保留下來。

         八輕,我的印象是留在二○○○年前後,與濱南工業區開發計畫時間重疊的部分:一九九七年,來自屏東的消息透露,八輕已鎖定國境之南──屏東南州糖廠的大響營、太源農場為「首選之地」。當時,南台灣環保團體正為著反瑪家水庫、反隘寮堰、反美濃水庫與反濱南工業區開發計畫而興起一波的大串聯,蘇嘉全縣長的堅持與民間「愛鄉護水」的防線擋住了八輕進駐屏東的機會。一九九九年,時序進入跨世紀總統大選前夕,八輕在「首選」無望之餘,配合國民黨「連蕭配」的即將底定,轉戰嘉義,為曾經有過「白金歲月」的布袋鹽場掀起波瀾。

         拜網際網路與搜尋引擎的神速進步,以及各種資料庫建置的日漸完整之賜,我的承諾很快地付諸行動。十幾年前,得到圖書館翻閱紙本文件,花費個一年半載都不見得能夠完成的資料蒐集工作,現在可以很快地達成。經資料彙整後,我發現之前的印象是片斷的。中油的八輕不是因為先有東帝士集團的七輕石化建廠計畫,而是一九九○年之前,五輕還沒搞定,六輕還在嘉義、宜蘭與桃園遊走不定的時代,偉大的政府就勾勒好的藍圖。八輕在鎖定國境之南以前,曾經想去桃園觀音,也計畫與七輕併肩進駐七股,在合作不成之後,還想轉進雲林離島工業區。進出嘉義之間,還有模有樣地舉辦了一場規模盛大的「訂婚典禮」──嘉義縣政府與中油公司簽署合作開發布袋基礎工業區意願書。不久之後,大選揭曉,中央政權變天,中油公司以「不符合經濟效益」為由,片面辭謝婚約。

         八輕前腳剛踏出嘉義,就傳出高雄後勁被覬覦,雖是插曲一段,卻惹得人心惶惶;之後,因逢國內外經濟景氣不振,八輕這顆「驛動的心」因此沉寂了二年多。二○○三年,「拼經濟」的風潮吹醒「休息」中的八輕,才要整裝出發,就回眸望了望它初戀的「首選」之地,無奈妹仍無意,還吹皺地方一池春水,失望之餘,只好順著台十七線北上。到底要去彰化大城?或者是雲林離島工業區?在一場爭搶地盤風波後,行政院會終於拍板定案,中油八輕與台塑鋼廠被送作堆,雙雙進駐雲林離島工業區。沒想到,就在生米快煮成熟飯,有條件進入第二階段環境影響評估審查之際,已經改名叫國光石化公司「石化科技園區計畫」的中油八輕卻向雲林揮手說拜拜,躍過濁水溪進入彰化西南角落的大城海埔地。台塑鋼廠也遠走高飛,到越南設廠。

         拼圖之後,腦海裡浮現的是一幕幕「八輕遊台灣」的景象。

         很快地,在資料快速彙集後,二月初我就把國光石化二○一一年一月二十七日專案小組第四次初審會議前的故事底稿給勾勒了出來:先是「說八輕,話從前」,再是「第一站,是阿猴」、「第二站,諸羅山」、「第三站,到雲林」,中間穿插著「轉個彎,過後勁」與「拼經濟,再啟動」,最後許給國光石化不祥的未來:「來彰化,下一站」。

         底稿出來,左看右看,「戲謔、好玩」之餘,總覺得還缺一些些……需要有位文筆銳利的人進來平衡我的「調性」。我想到當年曾以環境議題作為其博士論文一部分,也曾和屏東與嘉義的反八輕人士:周克任、蘇銀添與蔡哲仁等有近距離接觸的何明修。於是我發了一封電郵、夾帶我的底稿,邀請他來寫這本書。一來一往之後,確認了合作關係,我先來翻修底稿,再由他來訪談前線的環境運動者、增修補內容。

        時序進入四月,國光石化爭議進入白熱化,我們一方面加速腳步,另一方面也進入前線觀察關鍵時刻的變化,等待結果出爐。

        雖然脈絡逐漸明朗,好像意料之中,卻又有點意料之外,國光石化在彰化一役,被總統馬英九給推了一把。因為層峰的「不支持」,國光石化公司隨後宣布撤銷在彰化大城的環評,但公司繼續保留。紛爭雖暫告一段落,許許多多的疑惑仍盤旋在腦海裡,國光石化的下一站會是驚嘆號?還是句號?還得繼續看下去。

         回顧八輕、國光石化,從啟動至今,超過十八年,歷經兩次政黨輪替,不僅政治生態丕變,社會大眾對環境議題的反應也大大不同。政黨與政治人物不再是環境議題的唯一代言人,新的領導模式還在摸索學習,但寡頭領導、地方頭人說了就算的時代已經結束;網路科技成為新型態的動員工具,不滿與憤怒藏在鍵盤、藏在滑鼠、也藏在滑動的指尖,社會活力已經變得深不可測;中產階級不再冷漠,而且願意為環境保護走上街頭;年輕人用無敵的青春展現的無畏,有屬於他們自己的、不願旁人指指點點的風格。種種的變遷,我願意相信它是一種進步,而改變的背後,則是一股逐漸令人無法忍受的腐敗,以及誰都可能成為下一波環境災民、氣候災民的無奈。

        面對「跨世代正義」的呼聲,過去「挾救經濟之名,恐嚇人民,然後處處點火、動鏟開工」的思維,是徹底翻新的時候了。一再地複製錯誤,徒然帶給鄉土情懷無窮的痛苦,撕裂土地,更是撕裂土地上的人民。我們還要不要如此?

本書版稅收益全數捐給反國光石化相關團體:台灣農村陣線、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青平台基金會、荒野保護協會、雲林縣淺海養殖協會、彰化縣環境保護聯盟、賴和文教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