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岸地形變遷之模式模擬第2次延續(2010年8月25日) Facebook Plurk Twitter

有關委員、專家學者所提意見彙整如附件,請開發單位補充、說明,於99年9 月20日前送本署召開下次延續會議。

附件
一、李委員培芬

  • 海岸地形變遷分析中,運用多年期之衛星影像,這些影像來自不同的平台,且攝影時間不同也會因為漲退潮的差異,造成影像上的差異,同時,不同平台的影像空間解析度亦有差異,在這些條件下,要利用這些影像來進行地形變遷需要謹慎,也建議再到農航所找尋相關之航空照片(仍有類似)的問題或針對上述之課題進行調整。
  • 在中華白海豚的預測評估中,仍缺乏將海岸地形變遷課題加入分析,請開發單位能努力將這課題納入中華白海豚之課題內。同樣的,若能將濕地生態之課題納入,將更理想。

二、許教授泰文

  • 數值模擬採用之數值模式Mike-21 模組進行海岸地形變化模擬, SEC-HY21作為河川動床輸沙模擬,在國內外海岸工程開發與保育被普遍接受,用來本案開發應可接受。然模式參數宜作詳細校驗,經驗係數宜作敏感度分析。部分數模結果建議和水工模型試驗結果評估比對。
  • 颱風事件對開發案影響是評估重點,建議增加颱風情境分析,再繼之以湧浪作用,評估開發前後漂沙特性和海岸地形變遷。
  • 河口在颱洪期間之水動力、輸沙及沈積為本案評估重點,尤其漂沙阻隔,往隔離水道運移宜詳加分析。
  • 沈積物收支平衡,在時間尺度宜以短期和長期平衡特性加以評估。長期以東北季風為主,短期以颱風為主。
  • 本案開發可能重點有二,東北季風由北往南沿岸漂沙被攔截,形成北側淤積南側侵蝕情況,極端事件河口、港口及隔離水道淤積嚴重,兩者宜研擬適當對策。

三、簡教授連貴

  • 歷次委員意見,具參考價值,本次專家會議補充資料較前次完整,尤其是水理率定及驗證,團隊努力值得肯定。惟請說明Mike 21 參數安定之考量,以反應本區域之海域環境特性。
  • 圖1-2,計畫海域鄰近海象測站位置圖,具參考價值,建議補充不同海象測站之監測調查期間,以利評估應用。
  • 地形變遷模擬評估及減輕對策說明,對位於河口地區填海造地工業區開發長期安全相當重要,模擬分析、水工模型成果與現場監測資料,應有適當比較分析。另有關減輕對策缺乏具體說明,除消極淤積時採取浚渫外,建議能再檢討近岸結構物配置規劃思考。
  • 地形變遷數值模擬及水工模型試驗,建議能補充考量全球氣候極端下颱風波浪與暴潮及水位抬昇、地層下陷對海岸地形變遷可能之衝擊評估。
  • SEC-HY 21 水理分析如何考量颱風暴潮、河口海象條件請說明,以利評估。
  • 沈積物收支評估,主要考量河川輸沙之影響,建議補充921 EQ 及莫拉克颱風等重要事件對河口地區沈積物之變化評估。
  • 地形變遷屬動態行為,建議情境探討補充無工業區開發,地形變遷之評估及比較分析。
  • 利用衛星影像比較,研析海岸地形變遷,其參考價值,建議說明衛星影像是否進行潮汐修正及將可能影響因子納入說明,較能反應海岸地形變遷,以利評估。
  • 請補充說明98. 8. 18~19 底質調查,與98.12.25~99. 1. 10 底質調查dso 分布差異頗大,如#sl 斷面dso 由0.593~ 0.005 變化為0.323~0.152,請說明可能原因。
  • 本計畫現地有分布相當面積之蚵田,對海岸有防護效果,故如何在海岸地形模擬時考量其影響,相當重要。
  • 颱洪驗證(HY21),由分析結果顯示,短期颱洪事件之影響僅限於河口南北側各約十來公里的範圍,水深約-25 m處,有參考價值,建議能多比較幾個實例,實際地形水深變化,以期提供更多資訊,以利評估。

四、高教授瑞棋

  • 颱洪模擬濁水溪流量以桃芝颱風17.689 CMS及莫拉克颱風15,000 CMS,在歷年流量觀測紀錄中,並非最大流量之排行,依統計資料約在10~20 年之重現期距,但以近年來異常氣候之紀錄。(例如2000 年7 月18 日~9 月29 日,三次颱風所帶來之流量均大於10,000 CMS)已明顯可預期過幾年這些流量降雨量資料勢將大修正,也就是各重現期距之流量值將大量提高,因此不得不慎。
  • 地形變遷情境探討中極端事件颱洪情境探討結果在無開發方案之淤積高度較佈置開發方案為高,推測可能砂量易往隔離水道堆積,其淤砂量厚度為1.7 m,水道平均淤深不到1公尺,此為極端颱洪情境流量為26,600 CMS之模擬結果,惟在回復本人意見【若隔離水道淤積3 m (EL.-4.00 m)時,在各種不同條件下需費時多久?】中卻表示以莫拉克颱風洪水(15,000 CMS)而言,一次就可能造成此大規模之淤積(3 m)為何兩者差異如此大,且與學理不符,宜說明釐清。
  • 有關海岸地形變遷模式議題,經幾次專家會議討論後,各項情境模擬結果,確與當初預期結果相符,即開發區及隔離水道南北夾「砂」,可是因應方式,仍然採局部抽砂方式,未見有任何改善方案提出,似有唯一方案之態勢,縱使偶有從報章媒體略聞,本開發案若往外海移將增加幾百億之成本,而嚴拒採此改善方案,實殊可惜,開發單位竟將增加開發成本,直接反應在環境生態、棲地、海岸濕地及中華白海豚與海岸地形變遷等負面影響條件下承擔,實有欠厚道。

五、陳教授炳煌

海岸變遷的研究對於本案環評有二大應用價值,建議先陳述沒有國光開發,本海域海岸地形季節性變化及較長期變遷趨勢大要包括地層下陷,再論述國光開發後,對於砂量收支平衡的影響,再評估何處淤積,何處開挖,才能進而評估:(1)影響養殖蛤、蚵等;(2)白海豚及3.經由食物鏈影響潮間帶鳥類(包括大杓鷸)這種可對環評做出較佳貢獻。

六、蔡博士嘉陽

  • 模式驗證所採用的參數可否去模擬外傘頂洲之變化,如果可以長期估計外傘頂洲受到六輕開發的影響,也能印證本採用的模式參數是符合未來國光石化的影響。
  • 國光石化填海造陸的位置向外海移動至水深20米、10 米等方案來模擬評估對河口漂沙和生態的影響,或許可以評估出較佳的區位方案。
  • 簡報60~61,對極端事件情境探討,開發前後之差異,為什麼開發後的河口淤積反而下降?

七、郭教授金棟(書面意見)

  • 漂砂調查應有至少一斷面,不同水深數點,特別是碎波點及潮間帶內需加強設置,調查底床載及懸移質濃度,用以驗證數模之用。
  • 波浪只要一站可靠者即足,但應自此做累積分布統計,依此50%,超過機率98%做為數模、物模輸入條件之用。雖有颱風波浪推算值,但未做極端值統計分析,做為極端現象之波浪及暴潮輸入條件,應補充此等分析過程。
  • 環評所需者乃平時季風浪之外,颱風極端現象之兇浪及暴潮所引起之災害及地形變化,數位委員要求補充颱風時波、潮地形變化之數模及物棋,卻未見補做。
  • 環評所欲知者乃開發後長年10 、20 年後海岸地形之變化,非漂砂強度單位時間之輸砂量(m3/s)二者意義不同。地形變化應以等深線表示,Mike21無法模擬,則應以其他模式計算(由dq/dx~dh/dt算出水深變化)尤以潮間帶最為吾人所關心,而此區域底質屬粉土及粘土膠質土(cohesive)與砂之輸砂條件不同,應列入考慮以適當之數模模擬。
  • 潮間帶內之潮流流場及懸浮質濃度分布與生態及漂砂沉積息息相關,均未見分析,因此區潮差頗大,應就大潮及暴潮模擬不同潮時「面」的分布,非僅「點」的變化,尤其是浚渫潮間帶之所謂隔離水道之過程中懸浮濃度之模擬。針對粉土、黏土(非砂),據報告此損失率可達40% 。
  • 尚缺潮間帶之地形測量、底質粒徑、懸浮濃度等資料做背景資料(因本次與第一次會議之數模及物模均相同,未有增加補充,出席也無意義徒費時間)。

八、劉教授祖乾(書面意見)

本報告距「釐清現況、評估未來」的評估標準尚有一大段距離,無法做為環境影響評估的根據。

資料來源:行政院環境保護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