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街路的新時代古早味  NO.66 東安里本街 Facebook Plurk Twitter

        本街南北綿延八百多米,穿越東勢鎮心,第一至第五橫街以及忠孝街縱貫其間;位居南平里和東安里交界處的第三橫街南北兩側的區段,堪稱「街心」。昔時,街心以南客棧、酒家、打鐵店林立,街心以北布莊、香店、秤店、茶行、中藥局、碾米廠、委託行、銀樓等等各色各樣老舖雲集。

        東勢是東西橫貫公路幹線的起點,一九五六年至一九六○年開拓期間,參與建設的榮民、兵工一到假日就湧入東勢,在地人喚作「舊街路」的本街是休假去處的首選,客棧、酒家應運而設,不過日後橫貫公路的通車及梨山的開發完成,隨著開拓者和伐木工解甲還鄉而逐漸走入人去樓空的景象。

        時代的遞嬗催化本街的演進,而這條舊街路更見證了庶民生活的變遷。九二一大地震前,鎮民順應社會發展腳步轉換消費型態,又加上老舖店主年事已高,部分老舖已然轉手由房客經營,連棟街屋的居住型態也有了變化。

        大地動在本街造成空前浩劫,不旋踵,舊街路住民動起來了!東勢本街再造工作站,以及東安里、中寧里、南平里重建工作站相繼設立,嶄露客家子弟的硬頸精神。

    「東安里重建工作站」設在「明泰鞋坊」,是一家五十年老舖,地動前才改建成透天厝,而有別於周邊毀損於震災的土埆厝,它修繕後即可居住,鞋坊店主林宗立免費供給工作站使用,林宗立說:「並不是我可以住就不管,我的社區不見了,藉這個機會把它復甦起來。」工作站志工還有陳中信及劉世泉,同為初期重建,闢荒陬,斬荊棘。

        「都市更新研究發展基金會」董事長張隆盛出身本街,家鄉遇難,張隆盛在東勢宣導都市更新理念,並舉辦座談會,林宗立多次接受新觀念洗禮,從而把他的想法行諸文字,寄給《山城》這份重建專刊,文章披露後,多位旅居高雄、台北、甚或美國的同鄉和他聯絡上,身在異鄉心繫故鄉,有的表達看法,有的希望能夠幫上忙,真情感人。

        進入另一個重建階段,陳中信擔任總幹事,劉世泉擔任理事長;會址沒變,林宗立的合作方式也沒變,他仍然沒有冠上任何職稱,林宗立說:「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方式做事,我們有共識永遠不支薪,做起來才會理直氣壯。」儘管幹部都不管錢,而且建立正規會計制度,但是,來自反對更新計畫的鄉親,竟然羅織背信、貪污的罪名,一狀告上法院,甚至對林宗立施暴。

        林宗立說:「這些小動作我可以忍受。雙方各有立場,我們各憑本事把理念推展出去,蓋章支持更新的一向是多數。」不過,反對勢力到底怎麼形成的?

        第三橫街口有棟公有市場,二十年前淪為危險建物,鎮公所把遷出的攤商安置到路邊的「臨時市場」,結市後,漸次堵住街口交通。房子被震倒了,搭個鐵皮屋就可恢復作生意,部分攤位所有權人每月坐收數萬租金;更有多數人因自己在新商場沒有產權,擔心假如拆遷後何去何從;也有人反對本街拓寬……,這股勢力集結了「反對東安里更新自救會」。

        此外,街廓式透天厝不論半倒或全倒,可依照所有權人的自由意志自行決定要怎麼蓋、幾時蓋,不像集合式住宅很可能因為一、二戶不同意原地重建而影響整個社區。如果被納入更新範疇,勢必迫使握有土地所有權人的老人家提前和子女分財產而背離固有禮俗;另有部分老人家不想藉由更新來發展商機,寧可圖個清靜的晚年……,共有八戶的不同聲音,透過民意代表向縣政府施壓。

        這兩股反對聲浪,的確造成加入臨門家族及重建工程進度的延宕。

        傳統商業街區的整體營造,如何兼顧住民生活品質?陳中信和更新會夥伴曾安排住民一起到精明一街、理想國、鶯歌陶瓷老街和西門町這些成功的造街實例進行參訪,希望更新計畫找回本街興盛的商業活動,並且保有舒適的居住環境。

        「東安里本街更新重建工程」的街廓店家重建已然竣工兩年多,只不過先後自行興建的立面不盡相同,但可喜的是,原先反對更新的鄉親,也對重建產生了信心;於公有市場基地建造的立體停車場區,將於今年六月間竣工,這棟一至三樓由營建署撥款建構住商合一的重建戶,四至九樓及地下室則由中央補助地方建構的三百零七個停車位,將為本街引進發展的榮景。

        舊街路由二至四米拓寬為八米,迂迴小路大變身,以現代化馬路舖陳台北迪化街的潛質。東安里里長和「東安里社區發展協會」倡議推動「清新家園計畫」,而由林宗立統籌招商事務。另一波本街的寧靜變革正在進行中,一條和在地生活吻合、和旅人的懷古情調唱和的老街,即將蓄勢融入你我的未來記憶!

NO.66 東安里本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