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安定的能量  NO.11 南京文學大樓(舊稱慶福大樓) Facebook Plurk Twitter

         大地震平息八年了,再造家園也有三年之久,落成後的大樓名稱和建築物一樣地除舊佈新,上上下下同命一體,轉換心境,迎接嶄新的每一天。然而,當年過度驚悚所殘留的遺悸似乎尚未根除。

         邱妙伶就讀國三的次子,直到近日,睡夢中遇有地震就拔腿衝到她的臥房,倉促地向床舖撲過來。

         張佩瀅提起強震襲擊那一夜,鋼筋拉扯聲和牆壁龜裂聲交互貫耳,危急存亡的當下,首先想到的是原生家庭的母親,慌亂中,強作鎮靜地給老人家撥個電話:「媽媽!我過不了今天!!」話筒的那一端傳來母親的哭聲……,說到這裡,張佩瀅順勢掩住撇開的嘴型,言不成語,兩眼潸然垂下淚珠。

         慶福大樓內傷慘重,二、三樓樑柱爆裂,導致建築體傾斜了十五度,市政府工務局因應變局,室內先行以鋼架支撐。樓下火鍋店處變不驚,「照常」營業了一年多,來往行人沒察覺有任何異樣。

         失去家,也就失去了安定的力量。災後,區公所迅速安置災戶暫住飯店,但天一亮,「不知明天要住哪裡」的惶惑不安跟著充塞胸口。邱妙伶一家四口租屋度日,五年的租金高達一百二十萬,花錢事小,孩子正值成長階段,讓大人小孩精神上都備受煎熬,於是「把房子蓋起來,搬回去住」的信念日益強化。

         「重建、營造的歷程,五年下來,大小會議開了不下二百回,更新會成員已累積了經營建設公司的基本知識。」邱妙伶打趣著說;她的母親,好比工地主任,天天一早就到現場監工。可是理事長自認為其他住戶置之度外,進而自我膨脹地僭越權限、私自設定產權的行徑,引起群情激越,使得大家反彈不已!

         地動的恐怖印象和重建的堅辛體驗,在時間長河的沖刷下,記憶終將一天天淡去。「九二一基金會」送給邱妙伶及更新會所有的幹部竹雕工藝品,以資恆久留念,上面刻著:在承擔與奉獻之後,對您在九二一災後的付出,表達最深的敬意與感謝。我想,假以時日,留待新世代睹物憶往,追尋前人含淚播種的歷程,將提煉出可長可久的清淨智慧。

NO.11 南京文學大樓(舊稱慶福大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