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子〉 Facebook Plurk Twitter

         天搖地動二十五秒,河山為之變色,十萬六千多戶家園為之破碎,多少黎民蒼生為此付出數年、甚至後半生光陰,孜孜矻矻地重建家園、重建心靈與人生。

         大地震摧毀家屋,也改寫了數以萬計的家族史。尤其是被瓦解的一百一十餘座集合式住宅,影響層面既廣且深,家園再造的難度最棘手。

         災後一、二年,我以隨機取樣的方式採訪;屆滿五周年前,再構思以「過去和現在」兩種人生場景的對照,凝視重建紋理及家庭變遷。

         這一回於二○○七年起跑的創作計畫,是以都市型態的社區住宅重建為基調。除了「世態文字」及「工作現況」是預設的提問以外,我盡量不做引導式訪談,希望獲至較客觀的訊息,直到第二年上半年著手寫作,一邊進行的電話延伸訪談,也是在原有的基礎上完成的。

         邀約更新會幹部或請他推薦一戶人家,作為採訪的取樣,傾聽重建甘苦、景氣的消長與困境、更新會和「九二一基金會」謝執行長的互動情形、不同工作團隊之間的磨合……,挨家挨戶交心探訪,置身新居一探重建後的生活樣貌,是一幅超大尺度的台灣常民生活拼圖。

         在話題不設防、自然而然的情境下,有人憶及九二一那一夜依然感到駭怕而落淚,有人的舊傷還在復健中,有人憂鬱症未癒,殘留的「地震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現象,有請衛生署持續予以關注。

         本書的〈奮力紮根,開枝展葉〉單元,係按照加入「臨門家族」的先後,依序編輯。如果想要掌握「臨門方案」的重建策略及內容,何妨在讀過〈量身打造重建方法論〉之後,接續閱讀No1、No2、No3、No24、No26、No35、No36、No41、No60、No66,對於特殊時空有了初步印象,再回過頭一一展讀所有社區的故事,或許更容易在深山密林中找到通往「空谷聽回音」的通路。

         歸納這一年的踏查見聞,在字裡行間,可感受到「更新會」的種種境遇:「感恩惜福、凡事看得開、一改以往不相往來的鄰里關係」是謂三句共同語言,外加一項共同際遇「誤解/中傷/訴訟」;但「看得開」往往源自「為社區效命,卻蒙受冤屈」的參悟。遺憾的是,投入「更新會」推動重建的公教和受薪階層明顯地不足,亦即知識份子的社區意識與社會參與近乎冷感,是台灣社會發展進程的一大隱憂!

         社區更新會幹部,由家庭主婦、藍領階層和農民出任的現象很普遍,他們這輩子第一次以起造人代表監造公寓大廈,而且少的十戶,多的一、二百戶,程序繁複,擔子沈重。

         在此引述人道學者約翰梅森布朗(John Mason Brown)的觀點,用以度量幸福的本質和深度:「幸福究竟是什麼,只為自己而活的人是不會幸福的。真正的幸福是為了大家的共同目標,全心全意地付出。」足見更新會幹部,遍嘗重建歷程無日無夜地煎熬,多年後的今天,內心必然洋溢幸福,因為他們不僅僅為父母子女營建一個家,並且為社區住民打造一個由數十、甚或數百個單位集合而成共生共榮的大家庭,因此,他們的幸福感要比他人多出十倍、百倍,長長久久,愈陳愈濃。